爱国侨领柯全寿曾孙来厦寻根谒祖
爱国侨领柯全寿曾孙来厦寻根谒祖
爱国侨领柯全寿曾孙来厦寻根谒祖
柯全寿曾孙(左三)到东屿村旧址寻根。
图为印尼爱国侨领柯全寿旧照。
6月4日,厦门海沧区东屿村来了两名特殊的(de)客人——印尼著名爱国侨领、侨医柯全寿(1893—1948)的曾孙(zēngsūn)Emile Kwa及其女友,他们(tāmen)从荷兰远道而来寻根谒祖。
当天上午,在海沧区侨联、海沧区东屿(dōngyǔ)柯氏宗亲会(zōngqīnhuì)等单位相关人士的(de)陪同下,Emile Kwa及女友参观了东屿柯氏家庙“享德堂”,通过(tōngguò)资料(zīliào)了解曾经的东屿村村貌。随后,他们与东屿柯氏族人及各界人士进行了座谈。Emile Kwa表示,先祖移民印尼,至今(zhìjīn)可考的已有七代,家族墓碑上刻着来自“东屿”的文字,多年来他一直执着于(yú)寻找祖地。海沧区东屿柯氏宗亲会会长柯志超介绍,据相关文史资料(wénshǐzīliào),1893年1月4日,柯全寿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沙拉(shālà)迪加一个华侨世家,其先祖是从海沧东屿村出发,南下(nánxià)爪哇岛谋生。柯全寿已是移居印尼的第四代。座谈会上,柯全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、支援中国抗日(kàngrì)救亡运动、组建华侨救护队奔赴祖国抗日前线的爱国事迹再次被大家所认知。
海沧区侨联相关负责人介绍,早在2017年(nián)7月,Emile Kwa的父亲柯崇麟(kēchónglín)及夫人特地从(cóng)荷兰来到中国,后在海沧东屿村顺利寻根谒祖。如今前来寻根的Emile Kwa正是柯崇麟的儿子。柯志超对他(tā)说(shuō):“我们这里许多长辈仍记得你们家的故事。论辈分,我是你的族叔。”Emile Kwa也很高兴,他表示,虽然他们的姓名已是外国(wàiguó)名,但仍在姓氏中保留了“柯”的元素。他还说:“一直(yìzhí)听家人讲述曾祖父的故事。这趟寻根之旅,我找到了祖先曾经(céngjīng)生活过的地方,很有意义。”
为祖国抗日战争募捐 组织医疗队驰赴前线(qiánxiàn)
近年来着力于研究柯全寿(kēquánshòu)家族华侨(huáqiáo)史的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、厦门日报原主任编辑卢志明介绍,1937年七七事变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东南亚掀起(xiānqǐ)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(rècháo),柯全寿很快成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抗日骨干。一方面,作为印尼进步媒体《新报(xīnbào)》集团(jítuán)主要成员之一,柯全寿与《新报》领导核心(lǐngdǎohéxīn)商议,决定加大抗日宣传,并为祖国抗日战争募捐(mùjuān)。据统计,抗战期间,印尼华侨汇寄到中国的捐款达400多万印尼盾,其中近一半是由《新报》募集的。另一方面,柯全寿先后组织四批医疗队,每批十多人,驰赴祖国抗日前线救死扶伤,受到(shòudào)中国红十字会和(hé)前线抗日官兵的高度称赞。柯全寿还和洪渊源、司徒赞等侨领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募捐,并购买急救药品和救护车。四年共募捐了5000多万港元,连同各类物资,陆续寄给中国红十字会和“保卫(bǎowèi)中国同盟”,再转发给中国各地的抗战军民。1942年3月5日,日军占领(zhànlǐng)雅加达后,将柯全寿抓捕并先后关进(guānjìn)两处集中营。柯全寿虽(suī)饱受折磨,但拒不投降,并坚持为难友治病。直至日军投降,柯全寿才走出黑牢(hēiláo)。
1948年3月14日,柯全寿病逝(bìngshì),出殡那天,雅加达万人空巷。印尼民众(mínzhòng)为柯全寿设立(shèlì)半身铜像,铜像下用中印两种文字刻着:“他把(bǎ)一生献给病人,特别是一贫如洗的病人,并且引导和带动同仁们投入这个服务事业。”
(文(wén)/图 厦门日报记者 黄树金)

柯全寿曾孙(左三)到东屿村旧址寻根。
图为印尼爱国侨领柯全寿旧照。
6月4日,厦门海沧区东屿村来了两名特殊的(de)客人——印尼著名爱国侨领、侨医柯全寿(1893—1948)的曾孙(zēngsūn)Emile Kwa及其女友,他们(tāmen)从荷兰远道而来寻根谒祖。
当天上午,在海沧区侨联、海沧区东屿(dōngyǔ)柯氏宗亲会(zōngqīnhuì)等单位相关人士的(de)陪同下,Emile Kwa及女友参观了东屿柯氏家庙“享德堂”,通过(tōngguò)资料(zīliào)了解曾经的东屿村村貌。随后,他们与东屿柯氏族人及各界人士进行了座谈。Emile Kwa表示,先祖移民印尼,至今(zhìjīn)可考的已有七代,家族墓碑上刻着来自“东屿”的文字,多年来他一直执着于(yú)寻找祖地。海沧区东屿柯氏宗亲会会长柯志超介绍,据相关文史资料(wénshǐzīliào),1893年1月4日,柯全寿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沙拉(shālà)迪加一个华侨世家,其先祖是从海沧东屿村出发,南下(nánxià)爪哇岛谋生。柯全寿已是移居印尼的第四代。座谈会上,柯全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、支援中国抗日(kàngrì)救亡运动、组建华侨救护队奔赴祖国抗日前线的爱国事迹再次被大家所认知。
海沧区侨联相关负责人介绍,早在2017年(nián)7月,Emile Kwa的父亲柯崇麟(kēchónglín)及夫人特地从(cóng)荷兰来到中国,后在海沧东屿村顺利寻根谒祖。如今前来寻根的Emile Kwa正是柯崇麟的儿子。柯志超对他(tā)说(shuō):“我们这里许多长辈仍记得你们家的故事。论辈分,我是你的族叔。”Emile Kwa也很高兴,他表示,虽然他们的姓名已是外国(wàiguó)名,但仍在姓氏中保留了“柯”的元素。他还说:“一直(yìzhí)听家人讲述曾祖父的故事。这趟寻根之旅,我找到了祖先曾经(céngjīng)生活过的地方,很有意义。”
为祖国抗日战争募捐 组织医疗队驰赴前线(qiánxiàn)
近年来着力于研究柯全寿(kēquánshòu)家族华侨(huáqiáo)史的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、厦门日报原主任编辑卢志明介绍,1937年七七事变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东南亚掀起(xiānqǐ)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(rècháo),柯全寿很快成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抗日骨干。一方面,作为印尼进步媒体《新报(xīnbào)》集团(jítuán)主要成员之一,柯全寿与《新报》领导核心(lǐngdǎohéxīn)商议,决定加大抗日宣传,并为祖国抗日战争募捐(mùjuān)。据统计,抗战期间,印尼华侨汇寄到中国的捐款达400多万印尼盾,其中近一半是由《新报》募集的。另一方面,柯全寿先后组织四批医疗队,每批十多人,驰赴祖国抗日前线救死扶伤,受到(shòudào)中国红十字会和(hé)前线抗日官兵的高度称赞。柯全寿还和洪渊源、司徒赞等侨领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募捐,并购买急救药品和救护车。四年共募捐了5000多万港元,连同各类物资,陆续寄给中国红十字会和“保卫(bǎowèi)中国同盟”,再转发给中国各地的抗战军民。1942年3月5日,日军占领(zhànlǐng)雅加达后,将柯全寿抓捕并先后关进(guānjìn)两处集中营。柯全寿虽(suī)饱受折磨,但拒不投降,并坚持为难友治病。直至日军投降,柯全寿才走出黑牢(hēiláo)。
1948年3月14日,柯全寿病逝(bìngshì),出殡那天,雅加达万人空巷。印尼民众(mínzhòng)为柯全寿设立(shèlì)半身铜像,铜像下用中印两种文字刻着:“他把(bǎ)一生献给病人,特别是一贫如洗的病人,并且引导和带动同仁们投入这个服务事业。”
(文(wén)/图 厦门日报记者 黄树金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